冬小麥的一生需經歷出苗、分蘗、返青、拔節、孕穗、灌漿,直至成熟。北方冬麥區是秋季播種,越冬階段長,所以全生育期長,是需肥較多的作物。冬小麥的吸肥規律是,越冬前對養分的需求不多,以氮素為主,約占總養分吸收量的14.4%,磷、鉀比例均不足10%;越冬后吸收養分的數量猛增,直至抽穗、開花時才明顯緩慢下來,尤其是鉀,在開花以后就停止吸收了。冬小麥從拔節到開花期是吸收養分的高峰期,占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55.0%的氮、81.6%的磷和90.3%的鉀是在這一階段吸收的。冬小麥開花以后知道成熟,還需要吸收28%的氮和極少量的磷,基本上就不再吸收鉀了。
冬小麥的施肥技術要點:
(1)施足基肥 一般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結合土地翻耕施基肥,目的是要把肥料施得深些,以滿足冬小麥中后期對養分的需要。基肥的配方應以優質有機肥料為主,配合適量氮磷鉀化肥。一般每畝施用有機肥料2000-2500kg,配施尿素10kg、磷酸二銨15-20kg和氯化鉀10kg,或是施用40kg氮磷鉀三元復混肥。這樣的施肥配方復合平衡施肥的原則。
(2)合理追肥 群眾的經驗是“追肥年外不如年里,次數三追不如一底”。群眾的經驗確實有指導意義。冬小麥全生育期一般需追2次氮肥。分別在越冬前或返青后和拔節期各追施一次,低產麥田越冬前的氮素追肥對爭取每畝有足夠的總莖數非常重要。
一般麥田施肥應以返青肥為重點,目的是爭取有較多能成穗的分蘗,為豐產打好基礎。高產田多數為晚播麥,由于地肥,一般越冬前不追肥,追肥的重點推遲到拔節期,施肥量應略高于一般地塊,每畝可施20kg尿素,目的是在合理群體的基礎上,爭取粒多、粒重。小麥生長后期,應噴一次濃度為0.1%-0.2%的磷酸二氫鉀溶液,具有抗干熱風和補充磷鉀養分的雙重作用。這已列入北方冬小麥豐產的常規技術措施。
為了爭取小麥豐產,在科學施肥問題上,要強調“二要”“二不要”供農民參考。“二要”是:一要重視有機肥料的施用,缺少農家肥的地方,也可以利用秸稈還田;二是要實行平衡施肥,尤其是高產田更應如此。偏施氮肥實質上加劇了養分供應的不平衡。“二不要”是:一不要過量施氮肥,因為它是小麥倒伏減產的根由。建議一般麥田施氮總量控制在8-12kg/畝為宜;二不要圖省事片面強調采用“一次施”或“一炮轟”的施肥法。有灌溉條件的地區,還是分期施肥效果好。
特別提示:①重視有機肥的施用,因為它是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的物質基礎。②施用化肥應堅持平衡施肥的原則,應把肥料用在刀刃上。③一定要看苗追肥,把全田群體結構與個體生長統一起來,防止過量施氮,減少小麥倒伏的風險。